从规模农业到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跨越——_邯郸市农民合作社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从规模农业到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跨越——

时间:2024-09-13 | 栏目:他山之石 | 点击: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成立于2009年6月,经过15年的发展,成员由初期的28户发展到400多户,固定资产达4400万元,土地流转面积6000多亩,托管土地3.43万多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6000多户农户。合作社现有办公室900平方米,培训室200平方米,产品展览室200平方米,仓库6500平方米,晒场6000平方米,各种农业机械260多台(套),无人机10架,直升机2架,员工40人。合作社创新实施土地托管等做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
一路走来,理事长刘天华及合作社获得荣誉无数。2012年7月3日,刘天华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并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充分肯定,授予合作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2015年1月27日,刘天华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民代表,应邀走进中南海,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科教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2015年4月,刘天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11月17日,刘天华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纪录片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录了刘天华不忘初心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2019年3月,刘天华在“聚焦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人大代表”;2019年10月1日,刘天华作为全国农业基层代表乘坐“乡村振兴”方阵彩车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2022年12月,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2023年9月,合作社被评为“河南省二十佳社会化服务组织”;2023年,刘天华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
近期,本刊记者再次走进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梳理合作社发展大事记,以6个阶段呈现合作社的跨越式发展轨迹。
 
一、合作社初创成立
(一)优化品种,提升技术
2009年6月,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注册资金300万元,刘天华任理事长。合作社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保本微利,让利于民,在拥有7台(套)农业机械的基础上流转400多亩地,种植小麦“新农979”。该品种有着晚播早熟习性,由于合作社播种时间早,粮食在寒冬腊月出现冻害,大面积死亡,导致一些成员提出退社的请求。刘天华找到县农业局询问,才知道是种植技术的原因。不甘心刚刚成立的合作社就这样失败,刘天华不顾家人反对,拿出所有积蓄投入合作社,稳住了当时的局面。2010年,合作社吸收上年失败教训,更加重视技术问题,积极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与市农业局和省农业科学院正式接轨,并于2011年与省农业科学院及种业公司签订了优质小麦繁育协议。
(二)机械作业,优化服务
作社成立机耕队、机收队、排灌队、植保机防队、农田工程队等8个服务农业生产的工作队,通过铺设地埋管道,实施移动喷灌技术,利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等农机具,推广保护性耕作、小麦与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新技术,开展机械化耕、耙、播、收、植保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有效保护了环境。在2011年“三夏”生产中,合作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扎实工作,全力做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各级农机部门负责和外省的农机部门联系,确定跨区作业的路线和行程,制定出统一行动路线,派出农机维修队跨区作业服务。合作社的跨区作业队享受了实惠,周边农机手纷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农机具达19台(套)。
 
二、探索土地托管,扩大经营规模
随着农村越来越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家乡的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从事农业生产力不从心,但他们对土地有感情,又不想把土地流转给别人。有的人看到合作社种的粮食年年增产,主动找上门要合作社代种代耕代收。针对这种情况,2010年,合作社提出了“你在外打工挣钱、我在家帮你种田”,试着搞起了土地托管服务。
为让服务更有针对性,让农户更有选择权,合作社实行半托管和多环节托管两种服务模式。半托管服务模式:根据菜单式服务项目,选一项交一项的钱,比如选小麦的种子、化肥、耕种、打药、收割、运输等服务,合作社按劳务项目获得报酬。目前,合作社承接的半托管服务95%为小麦管理。多环节托管服务模式:没有能力种地的农户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合作社提供覆盖一年两季粮食生产的“一条龙”式服务,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的上中等纯收入的平均值确定农户收益。合作社收取小麦和玉米(或大豆)两季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等环节的服务费用,粮食收成全部归农户。
土地托管服务主要有两种盈利方式:一是生产服务盈利。以2015年多环节托管为例,与没有托管的土地相比,托管土地平均亩产小麦增加85斤、玉米增加130斤,合计亩产增加215斤,可增收220元。再加上多环节作业可降低5%10%的成本约90元,每亩净收益比农民自种增加310元。合作社多环节托管服务每亩收费660元,扣除成本525元,每亩净收入135元。二是销售仓储盈利。粮食收获后,托管农户大都委托合作社销售,合作社组织服务车队,在田间将粮食装车,利用烘干设备烘干后过磅入库。由于合作社粮食储量大、议价能力强,适当加价后出售给粮食加工企业,赚取粮食差价。
土地托管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不仅使农民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也使合作社拓宽了服务领域、获得了更大收益,实现农民与合作社的双赢。
 

图片

 
三、组建联合社,共享资源、育强人才
2015年,刘天华联合28家粮食生产及服务类合作社,成立了周口市天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了新型无人机植保服务队、新型农机化服务队,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了农机服务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帮助成员开展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并以联合社为平台,在农机方面采取了多项大手笔动作,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一方面,联合社采用信用担保的做法,有效缓解了成员社购买农机资金压力大的难题。联合社成员购买一架无人植保飞机,政府补贴50%即9万元,还剩下9万元。联合社与无人植保飞机厂家商议,由联合社信用担保剩下款项的50%即4.5万元,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在两年内付清。这样,成员只需支付现金4.5万元,就可以购买到一架无人植保飞机,实现了拿小钱办大事。由于联合社实力较强,加上刘天华个人的信誉,无人植保飞机厂家也乐意采用这种方式。
另一方面,联合社的成立还有效解决了人才引进难的问题。要想用好这些现代化农机,必须补充新鲜的人才“血液”。为此,2015年,联合社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主要招收农村出生或者有意向从事农业的高中、大中专毕业生。培训不收取学员费用,内容既包括农机技术,如无人植保飞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技术,又包括种植技术,旨在将学员培养成农业全能手。学员培训合格后,联合社依照企业员工聘用模式,与学员签订35年的工作协议,实行“保底工资+提成+社会保险”。保底工资在每月2000元左右,加上按作业面积提成,月收入50006000元,每年基本上有10个月作业时间,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性价比不低于一般的外出打工者,此举也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有技术、懂农机的农业人才。
 
四、整村土地托管,实现多方共赢
2017年,天华种植合作社在当地发展土地托管已经8年,土地托管这种模式得到了当地农户的认可。以魏集镇许寨村为例,在许寨村村委会的牵头下,村民可以拿着土地确权证书去村委会登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把土地交给村委会管理,村委会将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给合作社,即村委会为主导,合作社提供服务。该模式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提高了村集体凝聚力,也让农民得到了农业科技投入带来的产量增加和农机、农资集中供应带来的成本降低的双重收益,最大限度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
脱贫攻坚期间,合作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精准扶贫,在整村托管中对于贫困户不收取任何托管费用。合作社拿出土地托管30%的纯利润作为村集体收入。2018年,合作社整村推进土地托管9个行政村,共辐射4个乡镇22702.5亩,包含476户贫困户1983.2亩土地。2019年,合作社土地托管11个行政村,共辐射4个乡镇26845.5亩,其中贫困户567户。这一做法受到外界人士的关注,纷纷到天华合作社参观考察、取经学习。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纪录片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录了刘天华不忘初心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
 

图片

 
五、提质增效,迈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随着土地服务规模的扩大,合作社将目光放在提高粮食品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上,全力打造绿色生产基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打造产品品牌,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抓住高标准农田机遇,提高种粮效益
2020年以来,商水县积极打造高标准农田,合作社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于2020年建立了第一个3000亩绿色高产示范基地,实现高标准智能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每亩地节约灌溉成本250元左右,弥补了农作物后期补肥的弊端,产量增加明显;利用高标准农田的气象预测系统、虫情病情采集系统、土壤墒情温湿度采集系统、土壤肥力采集系统等,实现科学种田,生产的粮食品质高,得到了加工企业的青睐,纷纷前来签订订单,订单价格也比普通农田高。
根据合作社及周边农户的粮食生产情况,按照2021年的小麦、玉米的农资、农机、人工、地租价格水平,投入产出计算可得,高标准农田种粮效益纯收益为1172元/亩(一年种植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远高于流转一般农田种粮效益的787元。合作社高标准农田租金为1000元/亩,农户自己耕种收益也在1000元/亩左右(还没算部分自投人工成本),两者大致相当,因此农户大都愿意流转土地参加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高标准农田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经营,还带动了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对高标准农田抱有期待,纷纷表示希望政府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
(二)完善产业结构,打造产品品牌
2022年,合作社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了优质小麦、芝麻产业园科研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海洋芝麻研究团队选育了世界首个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 NS610”,实现了芝麻收获机械化,为芝麻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合作社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在商水县认证了4万亩绿色优质粮食种植基地,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2022年,芝麻实收单产水平在150公斤/亩以上,按照芝麻8元一斤,亩收益2400元左右,扣除每亩成本200元左右,收益2200元;每亩芝麻产芝麻叶20斤,每斤批发价格50元,人工费200元左右,芝麻叶收益800元;芝麻秆可以做有机质,每亩收益200多元;一亩总收益在3200元左右。
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开发了芝麻盐、芝麻酱、小磨香油、芝麻花茶等系列产品和石磨面粉、小杂粮、红薯粉条等绿色农产品,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全力打造绿色食品品牌,拥有“聚天华农庄”“天农华业”“刘天华农业”三个品牌,其中“刘天华农业”被评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
 
六、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23年,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天华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及合作科研单位联合构建以科研技术为基础、“天华农业”品牌为依托、产业化为目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助力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共拥有植保无人机44架、人工驾驶直升机3架、大型农机具300台(套)、烘干设施20多台(套),建立6个测土配肥中心、15栋粮库。近两年来,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延展服务范围,创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完成病虫害防治服务200多万亩,耕整地50多万亩,收割小麦30多万亩,年产测土配方肥2000多吨,烘干粮食2.6万吨,存储粮食4万吨,服务范围覆盖湖北、河南、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省(自治区)。通过开展专业化、智能化、现代化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有效助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夯实粮食产能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记者手记:15年时间,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稳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有三点经验值得重视。
一是找准道路。合作社以农机起家、服务立社,走出了一条夯实基础、扩大规模、增强能力、拓宽领域的服务发展道路,在规模、质量与效益间寻求平衡。
二是学会借力。农业发展依托土地、农机、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支撑,合作社联姻村集体、加工企业等机构,联合经营主体成立联合社,对接省农科院、金融组织等,破除了个体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抱团发展、借船出海。
三是厚植人才。合作社深知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年轻人才,创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开展农机专业培训,为农机作业补充了有生力量,增强了社会化服务开展的内生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刘天华的儿子刘记森(1992年出生),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即回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在合作社做技术指导、服务创新工作,在无人植保飞机引进、运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二代”接班,合作社发展后继有人。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24年8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