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1 | 栏目:他山之石 | 点击:次
——看河北省肃宁县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何种粮得收益、发展惠民生
核心提示
加入合作社种小麦能有多少收益?种黑小麦、绿小麦等新品种,种地不用怎么管,加上返利和年底的分红,社员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合作社和社员、农户之间互利共赢;
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展了137家销售代理商;引进石磨面粉加工生产线,注册“翔贵”、“府祥村”商标,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身,经营收入和利润率大幅提升;
在山东滨州、辽宁大连和河南开封等外省市陆续建立了6个种植基地。为降低物流成本,探索了“当地种植—就地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在全国投资建设16个石磨面粉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
2018年合作社销售额达到2100万元,纯盈利200多万元。效益盘子做大了,用于公共服务的公益支出也水涨船高。养老,入托、医疗、文化,一个也不能少。
种植小麦能有多少收益?要是9年前问刘正乾这个问题,他估计会撇撇嘴、摇摇头。但是记者日前见到他时,他却兴奋地侃侃而谈:“现在种小麦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种子、农机都不用自己花钱,销售也不用操心,每亩地少说也得增收600多元。”
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河北省核心区产粮大县,小麦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如何在种粮增收上做文章?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可是动了不少心思。
2010年,刘正乾所在的滩头村成立了一家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该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员,刘正乾当初“吃螃蟹”的大胆如今已成了亲友口中的“先见之明”。
走进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会议室,国家级示范社、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省级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几十个金灿灿的荣誉奖牌挂满了一整面墙。9年多来,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从种植特色品种小麦入手,一头对接市场,一头联结农户,并积极参与乡村公益事业建设,做好了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帮助农民的“加法题”,走出了一条创新实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市场——“要想把合作社办好,适销对路是根本保证”
白麦子司空见惯,让刘正乾尝到“甜头”的恰恰是市面上并不多见的黑小麦。“现在人们饮食都注重养生保健,黑小麦、绿小麦、黑花生、黑芝麻……这些特色农产品市场空间很大,”益源合作社理事长裘艳霞一开始领办合作社时,就率先在“大路货”上动足了“特色”的心思。
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早年有办厂经历的裘艳霞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将合作社的主攻方向瞄准了特色杂粮,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黑小麦、绿小麦等新品种。但是这一决定起初并不被乡亲们理解——种普通的麦子,好赖能卖,种黑麦子,你要是不收了我卖给谁?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益源合作社对种植黑小麦的农户先行预付每亩1000元保底风险金,并签订收购合同,保证高于市场价收购,确保农户卖得出去、卖得上价。
农户吃上了“定心丸”,加之第一批社员的示范效应,黑小麦等杂粮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5.5万亩,辐射带动了肃宁县4个乡镇20个村近7000名农户。此后,益源合作社又与周边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联合社,通过按产量返利的方式,鼓励当地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黑小麦,种植面积像滚雪球般达到近11万亩。
产量上来了,销路在哪里?益源不是没吃过卖难的亏。“2011年是我们合作社的困难期,产品卖不出去,股东们商量要散摊儿。”裘艳霞说,“天无绝人之路,巧的是就在开会那天晚上,来了30吨的订单”。益源合作社就此起家,裘艳霞也开始抓紧了销售渠道这根产业命脉。如今,益源合作社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展了137家销售代理商,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销售经。“有了这保底的137家代理商,每年的销售情况我们心中有数,种什么、种多少就成了接单生产,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裘艳霞说。
原粮销路无虞,裘艳霞仍未满足,“既然市场对特色杂粮这么认可,我们为啥不搞加工,卖附加值更高的商品呢?”做事果断的裘艳霞说干就干,引进年生产5万吨石磨面粉加工生产线,注册“翔贵”、“府祥村”商标。由此,益源合作社从卖原粮开始向卖产品、卖品牌转身,产业链条也从单纯的农产品种植、销售向精深加工延伸,经营收入和利润率大幅提升。“2018年我们的销售额达到2100万元,纯盈利200多万元。”裘艳霞指着手中的账本自豪地说。
销售版图扩大的同时,益源合作社的业务格局也不再局限于肃宁一地。近年来,益源合作社在山东滨州、辽宁大连和河南开封等外省市陆续建立了6个种植基地。但眼看从各种植基地运回的杂粮越来越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心思活络的裘艳霞又想出了一举多得的解决办法。她积极与各地销售代理商沟通,探索了“当地种植—就地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合作社和当地代理商共同出资兴办加工厂,他们负责组织当地农户种植和就地加工,我们负责销售并在全国范围内安排就近发货,销售收入按比例分成。”产量扩大、成本降低、渠道稳定,一步棋激活一盘局。目前,益源合作社在全国已投资建设16个石磨面粉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
农户+收益——“首先要把农民的账算好”
“首先要把农民的账算好。”这是裘艳霞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算不好农民的利益,他们就不会跟着干。”话糙理不糙,农民裘艳霞当然懂农民。为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实惠,裘艳霞可是下足了功夫琢磨,“农民只要想种黑小麦,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免费提供播种、旋耕、收割等农业机械化服务和技术指导,收获后按高于白麦市场价3毛钱的价格订单收购。”
如今谈到自己是益源合作社首批社员的身份,刘正乾颇为自豪。自豪一部分来源于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社员,刘正乾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土地折合2000元作为入股资金,每年可以参与年底分红;除此之外,与普通农户不同的是,自家交售的黑麦加工成面粉后,社员还可以按每斤一毛六的标准获得返利。“每年合作社提取年终盈余的20%作为公积金,10%为风险金,60%用于社员返利,10%用于年底分红。”裘艳霞解释说。
自豪的另一部分则是来自身份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刘正乾目前是合作社联系农户的小组长,经他辐射带动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多亩。“种黑麦好不好,怎么个好法,有机会我就会跟大家说道说道。白麦是种,黑麦也是种,成本降低了,收益提高了,省心又省力,对咱农民是好事啊。”
“仅高于市场价收购这一项,种植黑麦的农户每亩就能多收入300元。再加上合作社提供免费农机服务、免费种子也能节省200元的成本。”对于保障农户增收,裘艳霞心里有本明白账。
和刘正乾一样,尚村镇内村村民冯全意也是益源合作社的小组长之一,已经带动身边60多个农户种植了100多亩黑小麦等杂粮。“我家一共7亩地,全都种的黑小麦,加上返利和年底的分红,一年下来收入大概3-4万。”谈及自家收入,冯全意满是喜悦,“而且现在种地也不用怎么管,合作社把大事全包了,定期还会请省里的专家过来指导,我就平时施施肥、浇浇水。”
“咱农民合作社要把农民放首位。合作社和社员、农户之间是互利共赢的关系,让他们得实惠是我们办好合作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裘艳霞笃定地说。
合作社+公益——“有利于社员的事我们都想干”
农民合作社虽然是经济组织,但由于其是农民自发而有效的联合,在组织生产之余,也兼具了社会功能。多年来,以服务社员为出发点,益源合作社通过参与乡村公益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在当地的乡村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益源合作社会议室悬挂的众多标牌中,“幸福院”的招牌格外显眼。走进幸福院,两排规整的房间顺次排开,中间宽敞的空地上摆放着一些健身器材。推开其中一间屋子的门,四位老奶奶正围坐在一起打牌。
苗淑兰是其中年纪最大的,虽然已经84岁,打起牌来丝毫不含糊,动作一气呵成,干脆利落。问及在幸福院住得怎么样,苗老太太脸上掩不住的笑意,“高兴啊,我现在每天住在这里,白天和大家打打牌、聊聊天,到了饭点就到对面的餐厅吃饭。”
2012年建成,2013年下半年滩头村老人的入住率就达到了40%,最多时院内住了25个老人。谈及办幸福院的初心,裘艳霞说:“最初是想让家里有老人的社员安心种地,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发现村里的老人都爱来幸福院聚聚,我们也就越办越大了。”
“去年新翻建了餐厅,干净亮堂,老人们吃饭更舒心。”经过近7年的摸索和上百万元的投入,益源幸福院已经建成了相对完善的服务流程和配套设施,入住幸福院的老人在享受这里提供的免费住宿、就餐的基础上,日常生活可以自由安排,大大提高了老人入住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员家庭的养老负担。
益源幸福院的发展得益于合作社的良好经营,效益的盘子做大了,用于公共服务的公益支出也水涨船高。不仅是养老,合作社逐步开始主动了解社员多元化需求,精准匹配服务,目前已拓展至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领域。社员孩子要入托,合作社就去镇上联系幼儿园统一办理免费入学;村里没有卫生室,合作社在2013年协调建设了全县面积最大的村级卫生室,并定期为老人和社员安排组织免费体检、注射疫苗、义诊等服务;社员们想唱戏,合作社就组建了戏曲协会,请老师进行专门辅导,组织社员交流演出。
谈到下一步合作社发展,裘艳霞笑着说:“我们将重点在经营品牌上下功夫,打出“黑色”金字招牌,另外,今年国家将进行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我们将进一步在社员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一方面让社员的收入再上台阶,另一方面想社员所想,干社员所需,只要有利于社员的事,我们都想干。让大家觉得幸福,这才是我们心中的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