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之江大地,藏珍纳景、激波扬涛——
从农业“双强”行动如火如荼、现代农事服务中心星罗棋布,到乡村产业遍及山海、“土特产”频频爆单,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满园春色关不住”;
从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实施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到“四治融合”不断健全、美丽田园集优成势,未来乡村模样已初见端倪,诗画江南图景徐徐铺展;
从“新农人”纷纷扎根沃土、筑梦田野,到农民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城乡融合的“任督二脉”逐渐畅通,城与乡携手共迈新台阶。
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离不开“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浙江“三农”走在前列,靠的是吃改革饭、走改革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浙江争当“新时代农村改革探路者”,全面深化系统集成改革,以“小切口”落实重点改革举措,加快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路径。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近日,记者深入之江大地,沿着改革新航程,看潮涌间浙江怎样破浪前行。
思深方益远,改革更要主动思变谋变求变。浙江提高站位,放大视野,思考如何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找准方位和坐标,创造性开展先行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优等生”浙江也有自己的“烦恼”: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公共服务城乡二元制度有待进一步破解,城乡要素流动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农民持续增收新动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在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浙江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探路先行”的浙江聚焦“落实”二字,明确要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不断丰富完善工作体系架构,迭代优化具体路径、抓手和举措。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定扛起肩负的攻难关、挑大梁的发展使命,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方位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通林说:“要彰显改革决心,把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更大力度将‘三农’改革引向深入。”
坚定的改革之志,昂扬的改革姿态,务实的改革举措,浙江“三农”改革不断深入到之江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先行的大美画卷正逐渐铺展。
“千万工程”是展示美丽中国、美丽浙江的“金名片”,20多年来指引浙江全面激活创业创富的农村发展动能,不断放大浙江乡村经济兴、市场活、百姓富的优势。
新时代新征程,浙江也在深入思考:“千万工程”如何顺势而为擘画蓝图,努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探索的“强引擎”?
在当前全国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背景下,答好“全国看浙江、浙江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保持“全国看浙江、浙江更要学全国”的务实之举后,浙江更要考虑如何以“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创造性开展工作,引领性先行探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工作跨新步、再跃升,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村公司、现代“新农人”培育、“肥药两制”……一项项响亮的改革举措,不仅明确回答了共同富裕事业“怎么做”“如何做”,铺设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前进道路,更是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的浓厚笔墨。
写好实践续篇、绘就时代新图,浙江“三农”必将在改革中开山辟路。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航程中,广袤农村既发生了“沧桑巨变”,也有“长久不变”,之江大地上亦如此。
改革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浙江深知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深刻把握农村改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厘清“改什么”“怎么改”“坚持什么”“怎么坚持”等重大问题,确保改革航程不偏向,将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怎么把握“变”与“不变”?深化农村改革试卷中,这是浙江的第一道必答题。
“变”是因时而变、顺势而进、随事而制,土地基本权能实现的路径在变,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式在变,农村双层经营的重心在变,资源要素配置的流向在变,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在变,这是变的主题;“不变”的是立场、方向、道路,农村土地权属没有变,农业基础地位没有变,基本经营制度没有变,重农富农理念没变,城乡共存规律没有变,这是变的基石。
在深刻把握农村改革“变”与“不变”的基础上,浙江坚持守正创新,守牢底线、把住航向,在改革大潮中乘风破浪、蹄疾步稳。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浙江高屋建瓴、通盘酬算,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对新一轮农村改革作出总体谋划和系统部署,从“小切口”入手推进关键领域改革,优化城乡间要素配置,为打赢新一轮改革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一直引领改革风气之先。回望农村改革路,从改革“单兵突进”,到2020年后锁定强村富民主基线、启动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浙江率先迈入农村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
如今,乡村集成改革已成为浙江又一张“金名片”。浙江深知,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强化改革“一盘棋”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1510”总体改革框架,正是浙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谋划的“大棋局”:锚定“新时代农村改革探路者”这一目标定位,聚焦聚力“地、产、人、富、融”五篇文章,扎实推进多“地”联动、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双强”、“土特产富”、美丽田园、青年入乡、强村富民、未来乡村、“四治融合”、服务增值等十项重点改革。“我们正在以‘1510’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路径,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浙江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方杰说。
在明确的深化改革“大棋局”下,浙江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更清晰、任务更明确,改革步伐也更加坚定和扎实,田野之间尽显新气象。
漫步浙江乡村,随处可见涂有红底白字“农事服务”字样的现代建筑与周边农田相映成景,这是浙江倾力打造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也是浙江精准选取农村改革“小切口”的一个缩影。
改革既要系统集成,也要找准“小切口”,这已成为新的“浙江辨识度”。
为何聚焦“小切口”?浙江认为,改革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到“小切口”,从切口处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撬动“三农”发展裂变式跃升。就像采访中浙江干部所说的那样,“小切口”就像“棋眼”,对于改革“一盘棋”至关重要,只有找准“小切口”,才能实现“落一子而满盘活”。
浙江从“小切口”入手,聚焦重点改革,集中时间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点突破:台州市黄岩区进行“肥药两制”改革、义乌市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龙泉市组建“强村公司”……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切口”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改革标志成果,浙江全面深化改革亮点纷呈、齐头并进。
“聚焦小切口,创造大变革。”无数个改革“小切口”,像一招招先手,汇聚成激活改革发展的澎湃动力,在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棋局”中抢占先机。
走进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青山绿水间,咖啡馆、酒馆、民宿一应俱全,身着“多巴胺色系”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余村人把这幅场景称为“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空间新形态。
余村新景,正是浙江美丽田园进阶之路的生动注脚,折射出浙江对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设计纲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
纵览浙江改革蓝图,无论是优先保障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用地需求,还是完善青年入乡招引机制,亦或是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核心要求都在于解决机制保障问题,优化资源要素流向,打造发展新格局。
在浙江看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关系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败的关键举措。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推动人力投入、物力配置和财力保障向农业农村倾斜,持续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放眼浙江乡村,土地、人才、资金正以新业态新场景的形式不断涌入,“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乡村越来越多,之江大地随之焕发新的光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浙江各地千帆竞发,聚焦改革重点领域,以“小切口”破题前行。一个个奋进的“新农人”,一套套集成的新打法,一项项有力的新举措,凝聚成浙江改革的强劲动力。
西湖龙井、黄岩蜜橘、临安山核桃……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瑰宝,一大批“拿得出手”的好货,给了浙江推动“土特产富”改革充足底气。创新“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优化“土特产”发展平台体系,健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培育机制……浙江正在连续出招。
余姚杨梅“脱胎换骨”为杨梅酒,遂昌长粽走进体验课,常山胡柚诞生宋柚汁……深藏田野的美味,要想闯出市场,需要在“产”字上做足功夫。浙江着力完善全产业链培育机制,推进乡村土特产“百链千亿”行动,加速构建名优“土特产”品牌矩阵,有力带动地方“土特产”抱团成势、勇闯新路。
“土特产”提质增效,关键是突破科技瓶颈,浙江各地纷纷在科技上下苦功夫:临海市涌泉镇蜜桔实现品种结构调整、轻轨运输下山、数字化分拣;台州市三门县小海鲜有的住进了控温控光的“大别墅”,有的住进了“单间公寓”,存活率大大提高……浙江以科技赋能“土特产”全产业链,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土特产”的“含金量”。
科技赋能“土特产”,离不开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放眼全省,浙江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和“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推动青年入乡改革。在“新农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运用到特色产业中,“土特产”愈加闪耀。
“土特产”发展,必定有资金“活水”的滋养。在采访中,多位特色产业项目负责人都提到,浙江政府对于项目资金补贴高达40%到50%。浙江聚焦金融支农,健全“政银险担基”一体化投入体系,护航“土特产”发展。
多措并举、多招齐发下,浙江的“土特产”越来越“潮”,“出圈”又出彩。
浙江,素来藏富于民。农民富裕了,村集体口袋也要鼓起来,由此,浙江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提出要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将村庄经营发展创新和有序健康发展结合。
天气转凉,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依然热闹,网红小店、民宿里客源不断。村党支部书记邬明忠说:“强村公司帮我们重塑升级了乡村功能,这才催发了‘乡村振兴梦’。”
在浙江,像鞍山村一样,各地纷纷开始“借船出海”,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组建强村公司,乡村建设与乡村运营得以统筹推进,很多沉睡资产得以苏醒,继而“生金”,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村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义乌市李祖村壮大共富“朋友圈”,联合9个村进行片区组团发展,成立“大李祖”共富联盟,彰显各村特色,推动片区共富。
眼下在浙江,片区组团、“飞地”抱团扩面提质蔚然成风。浙江巧借行政推动,与市场有机互动,打破地域界线,推进区域内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进行跨村联动,启动共富“大引擎”,加速村庄携手奔共富。
农村集体“家底”厚了,更要摸清管好。浙江实施“三清一促”改革,用好“浙农经管”“浙农码”等数字化成果,有效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为村集体经济保驾护航。
以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为墨,之江大地上的乡村共富图景越来越绚丽多彩。
浙江的城乡融合发展一直走在前列。做好“融”字文章,浙江把城与乡作为有机整体看待,让城乡形神俱美、优质共享、互融共生。
在舟山市定海区的未来乡村河东村,村民老宅老屋修复保护变民宿,村集体闲置土地建设“嗨青春”集装箱商铺,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学院、医院、餐厅应有尽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村民的“暖心家”、市民的“后花园”。
河东村是浙江未来乡村的鲜活诠释。浙江实施未来乡村改革,加强乡村规划、乡村建设管理,深化和美乡村“五美联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一体机制,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让乡村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
推进城乡融合,必然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湖州市德清县五四村,一张名为“一图感知五四”的三维实景数字地图能“通晓全村事”,涵盖环境治理、水域监测、医疗健康、智慧养老等120余项功能。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五四村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文明之风吹遍满村落。
不止五四村,浙江在全省实施“四治融合”改革,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后陈经验”,深化党建引领网格智治,推动“浙农码”治理赋能,“四治融合”体系越来越健全。
以“融”为奋斗支点,浙江城乡融合的成色越来越足,城与乡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何以最浙江?唯有改革。新一轮改革浪潮中,浙江沿着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全力以赴书写改革新篇章,“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图景越来越清晰动人。
总产量87.76万吨、生产面积327.36万亩,双双创九年来新高!这是今年浙江交出的夏粮“高分”答卷,也是浙江持续不遗余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成果体现。
精耕细作“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严格保护81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深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全力打造智慧农业引领区,农业现代化跑出“加速度”。
在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草莓植物工厂,多层种植模组、LED植物光照、精准滴灌等技术共同为草莓营造了“舒适的家”;在桐乡市大麻镇,农户打开手机“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耕种管收储销一体化服务应有尽有……浙江智慧农业早已“百花齐放”,农业新技术、新场景、新赛道不断被开辟。向科技要空间,向机械要效率,浙江农业“双强”行动不断深化,累计建成数字农业工厂(基地)417家,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空间。
农业的绿色底色也不断被擦亮。之江大地上,秸秆综合利用攻坚战正酣,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建设热火朝天,“秸秆换肥”“秸秆变肉”“秸秆种菌”等新模式正在普及。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范围不断扩大,化肥、农药用量实现“九连降”,农业“含绿量”不断提升。
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陆羽古道”回转蜿蜒,峰峦叠嶂有人家,竹海茶山中美术馆、度假村等新风景、新业态引人入胜;衢州市常山县金川街道徐村村,水清暗绿,河畅景美,紫薇花海与星空民宿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如今的浙江乡村,“诗情画意”与“生机活力”相得益彰,成为新时代的“桃花源”。
未来乡村的建设不仅有美景、美居、美食,更有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为全村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配备智能手表,云平台实时监测数据,实现“老有颐养”;诸暨市璜山镇推进村级诊疗服务流程智能化,打造基层乡村“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医疗惠民;永康市以全域集团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一批乡村薄弱校“逆袭”,村民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浙江已基本实现山区乡镇和3A级景区通三级路,5G网络、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覆盖所有农村学校,未来乡村在浙江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舟山市定海区庙桥村是三毛故居所在,深耕三毛文化IP,吸引了大量农创客,也为本地居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机会。“我闲时就来做手工,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在庙桥村“心忆空间小沙女”共富工坊做零工的方二姐说。
之江大地上的“庙桥村”们,托起了一群“新农人”和村民共同的致富梦。这是奋斗目标,也是浙江的现实写照。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9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6,连续11年呈缩小态势。
幸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和精神相互支撑。在衢州市柯城区沙湾村,书法、绘画、表演纷纷进入文化礼堂;在嵊州市长乐镇珠溪村,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婚礼家宴简单却不失温馨喜庆……在浙江,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农村文化礼堂市县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乡村博物馆遍布山水间,“村歌”“村晚”“村BA”“村超”等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乡村“塑形”更“铸魂”。
风起云涌千帆竞,钱塘浪高勇弄潮。浙江正处于改革进行时,如大江奔流,如长风浩荡,每一寸土地里涌动着向上向前的力量,向着未来无限伸展。
(采访组成员:王磊、何晓霞、周嵘、杨钰)